close

  最近關於「翻譯」和「音質」的想法產生了一種連結,於是試在下文闡述記錄當時想法。

  翻譯,將一種語言或符號轉換成目標語言,然而翻譯中必然會對原作品有所損遺,這似乎是無可避免的。從原本語言的讀音、句法、文化背景……更甚至到細微如排版、符號外觀。

  譯者基本上算是作品的再創造者,因此譯者的自身經歷、兩種語言的程度、意識型態等等也不免對原作產生破壞,以及創造,鄭板橋認為畫竹子,從「眼前竹」到「胸中竹」最後下筆揮毫的「筆下竹」都是不同的,於是作品本身,在原作者心中也就無法定位其開端,自然也就沒有所謂「完美的原版」,更別提作者要將腦中的想法塞入「文字」這框架時,中間又耗損了多少想法。

   即便在同一語言中,我所認知的中文字意與其他華人所認為的也會有不同,這就是翻譯和語言的弔詭之處。

 

  接下來說「音質」。我想大部分人在聽音樂時,都是用320K的格式,畢竟跟無損的體積實在差太多,而且也不是人人都有高級的播放設備。姑且不論兩者的實質賞聽,音樂檔自然是科技的產物,因此「唱/製作→聽」這過程可出問題的地方也就跟著變多,從最初的錄音、壓碟、購買者用什麼程式來將電子檔掃進電腦、掃成什麼格式……不計無損檔被壓成MP3的音質耗損,光是編碼跟程式就有很多種選擇了,最後是「用什麼設備來聽?」,或是每個人對於音樂的敏感度等等。「好」還有「更好」,這個問題似乎是無窮無盡的。

 

  追尋完美是沒有盡頭的道路,因為自始至終「完美的版本」都不曾存在。所以最終基於對個人自由的尊重,還是那句很老套又中肯到無法反駁的話做結:自己開心最重要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hkk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